一般人看美白成分:柜姐说是就是,营销说是就是;会看成分表的人:打开APP自行对照查找。
这个网站收录的产品特别全,基本上常用的护肤品成分都能在上面搜索到。直接输入想要查询的产品的名字,就会检索到一张详细的成分表。
成分表还会详细分析每个成分都是什么,比如是保湿剂啊、表面活性剂啊、乳化剂啊,对于防腐剂和香料也会明确写出来。
还会对安心度有一个评分,根据是否会造成粉刺、刺激皮肤来进行打分,还点击每一个成分查看详细的介绍。
特别要提的一点是,防晒的成分分析还会标注上是否抵御UVA或UVB,一目了然。
在查化妆品成分的网站里相对来说,国家药监局要比COSDNA权威,在主页分类里面找到化妆品,国产的和进口的都有对应的入口。
但是它的成分表最简单,只是列出来但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。不过有一点很实用,就是对于鱼龙混杂的国产化妆品来说,它算是一个很权威的数据支撑。
基本上所有的国产化妆品都能在这一个网站上查到,除非它没有备案或者备案在更新中,把这一个网站用在和产品的成分表对照,看一下有没什么出入,入手之前也用它来查一下备案,这样就安心多啦!
这个APP本人一直都有在用,我觉得它更像是手机简易版的COSDNA,可能不如网页那么详细,但优点是方便~
美丽修行上关于每个成分安全度的等级规划区分,和美国EWG的体系基本是一致的。
EWG是美国一个非营利的民间环保组织,有一套客观、公正、权威的评判标准,
所以相对来讲是很权威的!它会依照产品的成分来对护肤品进行安全评分,分数越低证明安全性越高。
透明标签小程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懒的同学就很方便,微信不用后退直接查,有一点不足是虽然能查到很常见的护肤品,但一些小众的可能还更新收录得不是很及时。
有一点还是值得一说的,它会对不同年份版本做相应的记录,像很多经常进行版本配方更迭的日妆,用这个小程序查就方便得多。
每一种护肤品,是否含有酒精、香精,是否含有尼泊金酯等,也都会标注在上面。差不多等于是幼儿APP吧,看不懂成分总认识字吧。
别急着退出去!你只是知道了几个怎么查询成分表而已,我再问你一句,产品的添加浓度怎么看?不会了吧。
一般情况下,1%含量的成分,往往是基础保湿剂和一些油脂,比如甘油、丁二醇、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、硅油等。
VC、烟酰胺、水杨酸等功能效果成分根据配方经验及品牌资料大致可判断其浓度。(品牌方可能会直接公布或者透过其他渠道偷偷露出来)。
纯VC功效添加一般是5%-15%,VC衍生物可能也差不多这个比例,不过往往会跟其他活性物配伍添加。如果作为协同抗氧化,0.5%VC也能起效。
烟酰胺功效添加一般是2%-10%,同样也有一定可能会有配伍添加。比如大家喜爱的olay prox小白瓶,也会放点糖海带提取物、甘油这样的,跟烟酰胺组个队协同增效,这也是Olay的专利技术。
水杨酸一般是0.5%-2%,icegina用的是超分子水杨酸,还有韩国糊精包裹技术,(这种特定的工艺可以让这个成分在毛囊中缓慢释放,减少对皮肤的刺激)。
博乐达做的也是超分子水杨酸缓释技术,刺激性就降下来了,但肤感可能会差一些。
其他的,比如维A醇、白藜芦醇、泛醌、艾地苯、377(苯乙基间苯二酚)、积雪草苷、甘草酸二钾、各类寡肽、多肽等活性成分,在低浓度就可以很好的起效。
单单从成分表里,很难看出功能效果成分的添加量是不是到了起效浓度,还是假把式玩套路的。这就需要做一些功课了,比如品牌方资料,或者原料商资料,普通人很难单从成分表就看出个1234来。
看到护肤品有致痘成分其实大可不必就避之不及,不必把致痘成分看成洪水猛兽。因为致痘与否其实是和浓度息息相关,成分表上的致痘,其实是一种致痘风险,毕竟避开剂量谈效果都是耍流氓,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肤质和敏感程度来选择,也不用特别恐慌哈哈~
懂一些简单的成分非常重要,对这些成分有大致了解的话,一方面能通过你自己的皮肤状态和需要准确找到比较合适的护肤品,另一方面还能以成分为根据,横向对比多种相似的护肤品,找到性价比最高的那一个。